首页 政工职评办 政工师指南 政工师进修学院
深入基层转作风 创新思路谋发展(2016年简报第4期,总第193期)

——全市政工职评工作调研综述

  今年2月29日至3月21日,市政工职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14次,全市各区县、系统和有关单位政工职评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基层政工人员代表170余人参加了座谈研讨,同时收到基层调研报告28份。这次调研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调研内容针对性之强,为历年之最。调研组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并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不给基层单位添麻烦。大家开诚布公,直奔主题,讨论热烈,气氛融洽。

  调研组分别深入滨海新区,城建系统的城投集团,市内六区的河北区,国资系统的地铁运营公司、建工集团,教育系统的体育学院,农村系统的北辰区、宝坻区,卫生系统的第三中心医院,交通系统的市政工程公司,市水务局的尔王庄水库管理处,市级机关工委的市规划局,宣传系统的新闻出版集团等13个系统的基层单位,召开各系统和各区座谈会。同时还将市金融局、市科委、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天津港、市供销社、商务职业学院、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13个单位的同志请到市政工职评办公室进行座谈。大家围绕调研提纲,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介绍交流了基本经验,同时提出了9个方面的中肯建议:

  1.建立和完善评委专家库。

  全市现有初级评委会115个,中级评委会98个,高级政工师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员评委会各1个。

  调研中一些单位提出,要对专家库定期进行更新,同时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专家、评委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为了保证遴选入库专家、评委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与会者强调要严把“三关”:一是严把质量关,对现有入库人员进行一次审核考查,优胜劣汰,确保质量;二是严把入选关,对进入专家库人员,要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坚持择优选用;三是严把管理关,制订专家库管理办法,使专家库管理有章可循,实施动态管理。

  2.对现行政工专业职务评审政策和标准做适当调整。

  与会者提出,现行政工专业职务评审政策总体上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要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还有单位提出,政策的调整不是“另起炉灶”,要承前启后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工作,稳妥地推进原有政策的“转轨”。有单位建议,要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调整,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政工部门、岗位,进行专业分工,划定岗位职责。为了便于今后的管理和岗位认定,一些单位建议,市政工职评办公室应颁发政工专业人员上岗证。同时,应严格控制各参评单位之间的平衡和申报人数与政工专业职务总人数间的比例。一些单位提出,政策中规定的学历和年限的确认,应坚持本专业优先原则,如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政工专业岗位满3年就可确认政工师,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政工专业的高学历者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政工专业岗位的要求,这对多年从事政工专业工作的同志不公平。还有的单位建议,应取消高中、中专申报初级政工专业职务。一些单位还指出:对申报高级政工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员不宜设定年龄限制条件,以免形成论资排辈,影响政工专业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对转岗、转系列应实行严格的比例控制,并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格和岗位审查制度,增加入门条件。同时,建议取消连续3年优秀可提前一年申报政工专业职务的规定。

  3.实行“双公示”,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大家普遍认为,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充实各级政工专业职评工作岗位。各级政工专业职评工作人员要把政策、程序和要求熟记于心,履职尽责,把好每一道关口,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同时,加大对申报、评审过程的公示公开力度,建议实行“双公示”,在评审前公示申报人基本情况和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在评后再进行一次公示,进一步公开业绩,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4.加大政工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大家希望网络培训出台一些更加便捷的服务措施。一是在形式上,在规定的学时之外允许多学习一些内容,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2014年和2015年网络培训的同志允许补训,并建议从今年开始,实施网络培训学分制。二是在内容上,适当减少学习考试的课程,同时增强网络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层级增加相应的考核难度,并建议用“以考参评”来代替初、中级晋升前理论培训。还有一些单位建议:初、中级的理论培训面授形式考虑改为自学形式,安排集中串讲,并将考试题目融入“以考参评”大纲统一考试。对以前参加过晋升前理论培训但还没有晋升者,其培训记录作为加分证明。对年龄偏大的政工专业人员应实行免试。同时建议:严控考试及格率,统一划分60分及格线。

  5.抓好政工专业职评政策改革创新试点。

  大家一致认为,对于一些难度大、一时拿不准的政策,不能盲目实施,可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同时,应当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积极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开。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试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是政工职评工作一项重要突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方便快捷,便于保存痕迹,但弊端就是对材料真实性认定和保证个人信息安全有难度,可采取线上申报和线下审核的方式逐步过渡。在具体操作上,由本人填报基本情况并签订《情况真实承诺书》,申报单位指定专人负责,以确保信息安全并逐级逐一审核复查,认定后加盖电子章,承担相应责任。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比如,实施网上交费,可以减少来往次数。

  6.进一步提升政工专业职务申报质量。

  许多单位提出,要以申报人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是在申报程序上,应进一步简化流程,减少纸质材料的数量,尽快出台更加简明扼要、科学公正的考评操作办法。二是对政工专业人员身份鉴定需进一步严格,确保申报人员身份、岗位和年限的准确。应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试行办法》要求,修改政工专业系列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结构,合理设置职务职数,严格控制超职数配备。三是在评价方面,进一步注重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将量化赋分进一步细化、透明、规范;在分值上,对行政副职取得的非政工业绩、荣誉等方面的分值所占权重酌情降低,确保公平性。

  7.严肃政工专业职务评审工作政治纪律。

  许多单位提出,加强监管和监督检查是做好政工专业职务申报的重要环节。一是每个基层单位都要坚持把好审查关、监督关、验证关,在不断规范政工专业职务评审过程和环节的同时,加强对从事政工职评工作人员的专业政策培训,做好参评人员材料报送的规范化指导。二是开展政工专业职务申报评审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积极防范,严格“打假”,切实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三是邀请各级纪委、组织部门对评审过程进行监督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四是严格执行纪律,无论是各级政工专业职评部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职评工作纪律,并严肃处理各类违纪行为,杜绝申报评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8.严把发表政工专业论文关,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

  许多单位提出,应加强论文质量的把关,对内容达不到发表要求的,《政工师论文集》坚决不予刊发,做到宁缺毋滥。一是可以运用鉴别软件等新的方法进行甄别,彻底杜绝论文抄袭和借鉴过多的现象。二是论文刊发应设定高质量门槛,不应该形成为了应付评审而发论文,使发表论文真正达到提升理论水平、提高专业素养和借鉴交流的目的。三是论文集刊发的论文,在水平上应该分出层次。申报高级要与申报中、初级的人员在论文上有所区别,从立意和论述上应该标准更高,要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切实让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专业、一门科学,而不是简单的、普普通通的事务性工作。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政工师指南》杂志应该以提高办刊质量促发行,给好文章让版面、给典型事例让版面、给政策解读让版面、给经验交流让版面,增加趣味性、可读性,让政工专业人员从阅读杂志中学习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经验、好方法,让杂志成为政工专业人员的好帮手,把杂志办成更有影响力的社科类的核心期刊;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积极与信息化接轨,通过杂志电子版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还有单位建议,在全市各系统和区县中成立通讯员队伍,及时把基层单位工作中的好事例、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汇总,在《政工师指南》杂志和政工职评网进行宣传,达到借鉴交流的目的。

  9.着眼长远,进一步提高我市政工职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大家普遍认为,政工职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每个政工专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稳定政工专业队伍,提升政工专业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建立重业绩能力的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内容的政工专业人员评价标准,注重业绩和能力的评价,不断完善标准,通过专业职务评审促进政工专业人员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二是按照科学评价、量化考核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政工专业人员评审业绩条件,逐步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反映申报人员的能力和业绩,由定性评审向量化评审方向发展,使政工专业职务评审更加科学、规范。三是进一步搞好政工职评政策培训。要区分层次进行政策解读,使政工职评工作人员尽快掌握政策标准和操作流程。有的单位建议,应组织大家到先进单位进行观摩。还有的单位建议,应严格执行任职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坚决不予注册,连续3年不注册的自动取消任职资格。许多单位还提出:政工系列与29个系列待遇不统一,不符合中央8号文件精神。不能完全兑现待遇、不能实现转评其他专业系列职称,有专业技术的年轻人不愿从事政工专业岗位的工作,致使目前一些单位出现了政工专业队伍萎缩状况。对此,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版权所有:天津市政工职评工作网
津ICP备190082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