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工职评办 政工师指南 政工师进修学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以静海区为例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以天津静海区为调研对象,对该区农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客观真实反映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基本现状

一一以静海区为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高涨,但需求差异明显。

一一天津所辖各区农村生活条件较好,农民接触外界机会多,因此精神文化需求强烈。问卷显示,79%的农民表示离满足自己文化需求还“差得远”。村与村之间差异明显,因一些规划项目落地,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截止到目前该区2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文化特色村,这些村精神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而经济条件差的村,精神文化建设较薄弱。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多样,但内容仍单调匮乏。

一一静海区大力推行“乡村文化大院”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举措,更多惠民、利民、乐民文化形式延伸到基层。但总体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上仍相对贫乏。部分农民反映区里文化下乡活动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没有形成常态化,村级组织文化活动不多。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化,但较低层次文化需求仍占主导。

一一农民接触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现象。但从需求层次上看,通俗文化仍最受农民的欢迎。走访中发现,个别农民中还存在低品位、不健康的文化娱乐需求。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趋势逐步由被动消费向积极参与转变,但缺乏有能力的“文化带头人”。

一一农村活跃的秧歌队、戏曲队,由于表演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农民参与热情很高。一小部分精神文化活动搞得好,农民文化活动参与度高的村都有一批活跃的“文化带头人”,由他们号召自发组成的村民文化队伍,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农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有所增长,但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一一近年来,静海区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全区18个乡镇均建有文体活动中心,383个自然村已实现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建设全覆盖。但由于农民思想意识、经济条件和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足人均收入10%。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并未真正“富起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满足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议

一一一直以来,静海区文化部门及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文化要求相比,还存在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制,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一把乡镇、村街文化建设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村级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管理。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发展援助机制。搭建双向联动平台,组织市、区文广系统专业干部及专家开展文化辅导活动。三是拓宽农村文化发展融资渠道,建立特色农村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挖掘、整合、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农民思想状态。

一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用农民喜闻乐见艺术形式提振农民精神状态。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民间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项目。

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

一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创新、丰富培训渠道,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民从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三是强化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参与意识。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培育一批文化带头人,使农民不仅是文化的欣赏者,更成为创造者、参与者、享受者。(静海区委宣传部供稿)

版权所有:天津市政工职评工作网
津ICP备19008285号-2